鼻腔的破壞者--進行性萎縮性鼻炎(AR)
#第一道防線-鼻腔 #Atrophic Rhinitis (AR)
進行性萎縮性鼻炎 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 (AR)
一種對豬隻有嚴重負面影響的疾病,造成生活福祉、飼料換肉率、與生長率下降。由鼻甲骨是否出現受損來區分進行性與非進行性的疾病型態。
發生率
疾病分佈遍及全世界。
其生長率可能下降,而感染肺炎的機率上升。
根據屠宰場調查,高達50%的被感染豬群出現鼻吻部畸型。
飼養環境不良、飼養過度密集、與環境通風不足皆會提高疾病發生率。
病因學
會產生毒性物質之支氣管 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與D型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 type D)引起此種疾病。
流行病學
豬隻間藉由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播而散佈病原。
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在受感染的母豬與其一週齡的小豬之間。
當多批小豬混合飼養時可能進一步傳播,例如:斷奶後移至高床系統時。
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是豬隻鼻腔的常在菌叢。被此種細菌感染會引起輕微的暫時性鼻甲骨受損,但感染最終將自行消除。
偶爾在哺乳仔豬可見鼻炎、溢淚、肺炎。
有機體產生的細胞毒素有助於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侵入鼻甲骨。此有機體製造骨溶解毒素,對鼻甲骨有親和性。
鼻甲骨漸進性受損繼發鼻黏膜的傷害。生長率可能下降達13%;懷疑因鼻發炎與阻塞造成允乳與攝食受干擾所致生長率下降。
臨床症狀
在大多數的病例中首見於3至9週齡。
小豬會打噴嚏並且有清澈或膿樣鼻分泌物,可能在地上摩擦阻塞的鼻子。
一旦確診為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感染,可能出現鼻出血;接著,因為顏面底下的鼻甲骨受損(圖5-7)而造成面部畸型(圖3和4)。
若雙側鼻腔皆被感染,鼻吻部將呈現凹陷圓盤狀,若僅單側感染,鼻吻部將向外側異位。
豬隻可能因此齒列咬合不正而導致攝食困難。
診斷
血清試驗可鑑別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,但對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無效。
死後剖檢–觀察鼻甲骨的受損程度。鼻吻部在第二小臼齒處做一切面,依受損程度給予0(無鼻甲骨受損)至5(鼻甲骨幾乎全部受損失去)的嚴重度分級。鼻中隔可能扭曲變形或脫位。
圖3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鼻吻部異位。
圖4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鼻吻部異位。
圖5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早期鼻甲骨受損。
圖6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單側鼻甲骨受損。
圖7–雙側鼻甲骨受損。
圖8–支氣管博德氏桿菌性肺炎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pneumonia)。(版權所有R.W. Blowey.)
鑑別診斷
鑑別診斷其他型態的鼻炎。
●單獨感染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會有卡他性鼻炎、溢淚、與在>1週齡小豬發生偶發性肺炎,但是年紀比較年長的豬隻不會有鼻吻部形變。
●包涵體性鼻炎(inclusion body rhinitis) 此種疾病通常僅造成短暫的影響,無鼻甲骨受損。可由特異性免疫酵素連結反應試驗和鼻分泌物中的包涵體(藉由顯微觀察與組織病理學)確診。
●豬流行性感冒(swine influenza) 此種疾病通常對年長豬隻造成影響,出現急性呼吸性徵狀,鼻甲骨無受損。疾病傳播速度快,但造成的影響不大。
●壞死性鼻炎(necrotic rhinitis)不常見,但可能伴隨萎縮性鼻炎(atrophic rhinitis)。此疾病是由壞死梭狀桿菌造成,導致鼻炎與顏面腫脹。壞死病灶亦可見於口腔內和皮膚表面。此疾病的死亡率高。
●遺傳性下顎突出(inherited prognathia)。小豬下頷骨過長。
治療方法
感染後馬上給予抗生素治療有助於減輕臨床症狀,但對於顏面畸型無效。
間隔地經口給予tylosin泰黴素和trimethoprim-sulpha複方新諾明 有助於降低生長中小豬的問題。
持續添加tilmicosin氨基泰黴素於幼畜補料中6週,但小豬在攝取足夠治療劑量上有困難。
疾病控制
理想上,重新引進無萎縮性鼻炎(atrophic rhinitis)的豬隻,計劃性藥物治療,尤其對有鼻炎徵狀的豬隻。
改善飼養環境與降低載畜量皆有幫助。
疫苗施打
幫母豬與新女豬施打疫苗有助於預防疾病在他們的小豬群中散佈。
首次疫苗注射有兩劑,肌肉注射,間隔6週。之後每一年施打兩劑疫苗,於母豬生產前2至6週完成。
疫苗含有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之皮膚壞死毒素與不活化之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。
使用疫苗時須小心,若不慎誤注人類會引起嚴重反應。
參考文獻:Peter Jackson , Peter Cockcroft ; Handbook of Pig Medicine 2007, Pages 82-89
進行性萎縮性鼻炎 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 (AR)
一種對豬隻有嚴重負面影響的疾病,造成生活福祉、飼料換肉率、與生長率下降。由鼻甲骨是否出現受損來區分進行性與非進行性的疾病型態。
發生率
疾病分佈遍及全世界。
其生長率可能下降,而感染肺炎的機率上升。
根據屠宰場調查,高達50%的被感染豬群出現鼻吻部畸型。
飼養環境不良、飼養過度密集、與環境通風不足皆會提高疾病發生率。
病因學
會產生毒性物質之支氣管 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與D型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 type D)引起此種疾病。
流行病學
豬隻間藉由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播而散佈病原。
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在受感染的母豬與其一週齡的小豬之間。
當多批小豬混合飼養時可能進一步傳播,例如:斷奶後移至高床系統時。
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是豬隻鼻腔的常在菌叢。被此種細菌感染會引起輕微的暫時性鼻甲骨受損,但感染最終將自行消除。
偶爾在哺乳仔豬可見鼻炎、溢淚、肺炎。
有機體產生的細胞毒素有助於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侵入鼻甲骨。此有機體製造骨溶解毒素,對鼻甲骨有親和性。
鼻甲骨漸進性受損繼發鼻黏膜的傷害。生長率可能下降達13%;懷疑因鼻發炎與阻塞造成允乳與攝食受干擾所致生長率下降。
臨床症狀
在大多數的病例中首見於3至9週齡。
小豬會打噴嚏並且有清澈或膿樣鼻分泌物,可能在地上摩擦阻塞的鼻子。
一旦確診為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感染,可能出現鼻出血;接著,因為顏面底下的鼻甲骨受損(圖5-7)而造成面部畸型(圖3和4)。
若雙側鼻腔皆被感染,鼻吻部將呈現凹陷圓盤狀,若僅單側感染,鼻吻部將向外側異位。
豬隻可能因此齒列咬合不正而導致攝食困難。
診斷
血清試驗可鑑別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,但對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無效。
死後剖檢–觀察鼻甲骨的受損程度。鼻吻部在第二小臼齒處做一切面,依受損程度給予0(無鼻甲骨受損)至5(鼻甲骨幾乎全部受損失去)的嚴重度分級。鼻中隔可能扭曲變形或脫位。
圖3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鼻吻部異位。
圖4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鼻吻部異位。
圖5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早期鼻甲骨受損。
圖6–進行性萎縮性鼻炎:單側鼻甲骨受損。
圖7–雙側鼻甲骨受損。
圖8–支氣管博德氏桿菌性肺炎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pneumonia)。(版權所有R.W. Blowey.)
鑑別診斷
鑑別診斷其他型態的鼻炎。
●單獨感染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會有卡他性鼻炎、溢淚、與在>1週齡小豬發生偶發性肺炎,但是年紀比較年長的豬隻不會有鼻吻部形變。
●包涵體性鼻炎(inclusion body rhinitis) 此種疾病通常僅造成短暫的影響,無鼻甲骨受損。可由特異性免疫酵素連結反應試驗和鼻分泌物中的包涵體(藉由顯微觀察與組織病理學)確診。
●豬流行性感冒(swine influenza) 此種疾病通常對年長豬隻造成影響,出現急性呼吸性徵狀,鼻甲骨無受損。疾病傳播速度快,但造成的影響不大。
●壞死性鼻炎(necrotic rhinitis)不常見,但可能伴隨萎縮性鼻炎(atrophic rhinitis)。此疾病是由壞死梭狀桿菌造成,導致鼻炎與顏面腫脹。壞死病灶亦可見於口腔內和皮膚表面。此疾病的死亡率高。
●遺傳性下顎突出(inherited prognathia)。小豬下頷骨過長。
治療方法
感染後馬上給予抗生素治療有助於減輕臨床症狀,但對於顏面畸型無效。
間隔地經口給予tylosin泰黴素和trimethoprim-sulpha複方新諾明 有助於降低生長中小豬的問題。
持續添加tilmicosin氨基泰黴素於幼畜補料中6週,但小豬在攝取足夠治療劑量上有困難。
疾病控制
理想上,重新引進無萎縮性鼻炎(atrophic rhinitis)的豬隻,計劃性藥物治療,尤其對有鼻炎徵狀的豬隻。
改善飼養環境與降低載畜量皆有幫助。
疫苗施打
幫母豬與新女豬施打疫苗有助於預防疾病在他們的小豬群中散佈。
首次疫苗注射有兩劑,肌肉注射,間隔6週。之後每一年施打兩劑疫苗,於母豬生產前2至6週完成。
疫苗含有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之皮膚壞死毒素與不活化之支氣管博德氏桿菌(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)。
使用疫苗時須小心,若不慎誤注人類會引起嚴重反應。
參考文獻:Peter Jackson , Peter Cockcroft ; Handbook of Pig Medicine 2007, Pages 82-89